王世福:从“珠江三角洲”到“粤港澳大湾区”
导读
2020年9月17日上午,2020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空间治理”会议成功举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王世福教授作题为《从“珠江三角洲”到“粤港澳大湾区”》的主题报告。
本文字数:4105字
阅读时间:13分钟
王世福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前后,王世福教授结合自己的兴趣,做了一个关于“城水关系”的重点研发课题。本次报告包括三个部分。
01
“珠江三角洲”城水关系发展历程
关于珠江流域的概念,珠江上游可追溯到云南、广西,广东与这些地方经常有珠江源的对口活动。“珠江三角洲”则是珠江出海口,西江、北江跟东江的三江汇合、八口分流的概念。这“八口”在近代出现了很多人文化的情景,中国近代历史文化已经深深刻印在珠三角地区。
图 珠三角的成陆过程
资料来源:《明清广州府的开垦、聚族而居与宗族祠堂的演变研究》
从成陆过程来看,在元代之前珠江三角洲主要以台地为人居环境的选择,明清才逐渐出现成陆。珠江与长江、黄河不同,黄河含沙量非常大,对地形、地貌的改变比珠江强大得多。从明清开始,珠江三角洲在河口湾内发育,谓之充填三角洲;由于各江下游交织,使几个三角洲并连在一起,又可称为复成三角洲。实际上明清时期发生的成陆过程中是一个巨变的过程。某种程度上,从还原自然地理的角度,(珠江口)在明清之前更像湾区,明清之后是典型的三角洲。珠三角的概念在地理学上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学术争论。1947 年,吴尚时、曾昭璇在《岭南学报》上发表题为《珠江三角洲》的论文,首次完整系统地建立起“珠江三角洲”这一地理概念。
珠三角因水而兴。从人文地理到地方内涵的角度,在桑基鱼塘、岭南水乡、水乡聚落当中,都可以看到与水的关系的出现。民居聚落的研究方向非常多,最近的一个研究重点在于提取其水面率。民居聚落中风水塘的作用除了人文的意义以外,还有很多与自然和气候调节相关的作用。
珠三角实际上是水灾害最严重的地区,灾害包括台风、内涝、水质性污染、海水咸潮等,灾害损失也非常大。国际研究中出现过对广州最不利、但也是最有力的提醒:海平面上涨综合模拟显示,到2050年,广州可能成为全球洪水成本最高的城市。
回到城水关系的提炼,要理解珠江三角洲就必须理解城水关系。数据显示,从1995-2005年,广东省水面率逐年下降。用遥感来识别2008年、2017年两组数据,可以看到水面率从4.3%减少到3.2%,减少了1.1%,同时建设用地增加了6.1%。具体看建设用地,利用大数据做各种动态的分析可以看到,在现实中,珠三角地区建设用地扩张最廉价的方式就是填充鱼塘。比较1987年和2017年的城水图底关系,也可以看到城进水退的情况。
图 2008年、2017年珠三角遥感影像
在珠三角成陆发展和城市发展过程中也有一组城水关系,包括三角洲与海、城与江、城与涌、城与湖的关系。
三角洲与海的关系:从填海角度来看,当规划师在做那些让人无比兴奋的海上星辰时,到底知不知道填海对海洋生态、海洋情况的影响?规划图看起来很漂亮,但实际上围填海造地造成的影响,包括对海洋生态、水动力、咸潮的影响,其实并没有人去关心。
城与江的关系:珠江三角洲的八大出海口在不断地联围。从农业时代的联围到城镇时代大规模的闸坝系统,人工制造的陆地的固化改变了网河水系结构,减少了分洪“水空间”。具体的过程包括河流主干化,水位提高,河床下潜。即使这样的规划是合规的,批评的方面在于,获得城市用地的方式非常多,但是目前采用的方式基本是简单粗暴的。例如惠州金山湖河流截弯取直的案例,自然的河流被切断之后,看到的是一个已经死去的河湾。裁弯取直的案例非常多,例如初溪河裁弯取直工程,导致了整个河流生态被改变。
图 惠州金山湖空间形态演变
城与涌的关系:回到城市里面,曾经六脉皆通海的老广州城,如今还剩几条?十年前开始的将荔枝湾涌和恩宁路结合起来的行动,实际上也没有发起一场恢复六脉的运动。如今城市中还可以看到一些边缘化的河涌,以及随处可见的规划:在桑基鱼塘的底面上覆盖一层所谓的经过国际竞赛招标的方案。
城与湖的关系:对于造湖运动,袁奇峰教授有过很经典的批评。其实这是一种“苏东坡情节”,因为湖可以流芳千里,城市可以造就一代名人。跟踪数据发现,珠三角城市人工湖面积与建设时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随着时间推进,人工湖的面积总体上越来越大。无论是新城挖湖、校园挖湖还是传统调蓄湖的工程,上来都是大手笔地挖湖。例如某重点地区,湖面越挖越大。即使是土地经济的力量有时候也抵不住领导的“东坡情节”。花费了90多亿的湖不知道卖哪些地才能把钱要回来。
从研究的方法论来看,城和水有两套从小到大的空间的模型,可基于此建立具有对应关系的不同尺度的空间干预。回到顺德,在做控规时是否有人关心过水面率的问题?顺德水乡的水面率在不断下降,建成环境不断替代了原来的水乡地区的环境。
02
从问题导向出发
思考“城水耦合”规划设计方法
下面基于控制水面率的问题进入城水耦合设计方法的探讨。目前该工作正处于最艰难的推进阶段,存在一个与规划控制指标对接的问题。虽然自然资源部统一了空间规划,但是涉水规划的绝大部分指标不在自然资源部的工作范围内。
水环境的属性与空间直接相关。水具有一个名为“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但在规划中,特别是在详细规划和建设有关规划中,没有流域的概念;包括城市里面的小流域,已经完全被人工的闸、坝、渠替代。某种程度上来说,流域是自然留给城水关系的最基本的空间属性。在水专业的角度,水量的问题更受关注。本质上水安全、水资源的问题都是水量的问题。从生态本底的角度来看,河流具有自己的水生态特征。河流裁弯取直的伤害我们并没有去评估过。
因此,初步的框架是包括两方面,分别都包括基础层——活动层——目标层。第一是“城”。城市有一个下垫面作为基础层,活动层是城市的社会经济活动,目标层是城市宜居跟品质。第二是“水”。“水”的基础层是水资源和水安全,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水生态和水环境,目标层是水文化和水景观。建筑学院的学生往往关注了“水”的目标层而忽略了“水”的基础和活动层。
图 “城水关系”概念示意图
在科技部的项目开题时,规划设计跟城水环境认知之间的巨大缺口已被指出。这个缺口的体现在于,规划专业视角的“水空间”关注的是水形态、水文化、水景观、水经济,而真正从事水科学的专业重视的是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以及目前已经有一定创新接合面的水气侯。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水专业更多地依托定量的技术,规划专业则更偏向用空间干预去实现一个感性目标。二者可尝试耦合起来。
建立城水耦合关系的方式和条件包括:第一,城市建成环境和水环境的空间耦合;第二,规划定性干预和水定量干预的技术关联;第三,城市规划专业与水文专业的技术关联;第四,规划住建部门与水利水务部门的治理协同。“城水耦合”的规划设计初步方法是对水的规划和空间规划分别进行评估。水的规划包括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气候规划,空间规划包括水形态、水文化、水景观、水经济规划。
图 “城水耦合”规划设计方法
关于指标一致化,初步建立的技术规程是在所有规划分析里增加涉水环境的专题分析,同时在方案设计中对涉水、水敏的空间制定导则进行指引,最后进行方案实施后的运营管理,包括对水环境和人工环境的改变实施监测,现在也叫城市体检。
“城水耦合”规划设计方法已在连续两年的本科毕业设计中进行了教学实践。首先是在蕉门河,毕业设计在原控规上进行了修改。所有的同学在学完水科学之后都知道水系的连通度、水系的弯曲度和水系的动力非常重要,因此有理由相信修改后的控规对原控规有优化调整的提升作用。土地价值也有所提升,因为设计做了“城水耦合”。去年的毕设做的是车陂涌,一个典型的被忽略的小流域。原有的割裂式规划中,人们无法感知到自己是身处车陂涌的上游或是下游。若将这个关联建立起来,整个规划将是另外一个范性。因此,规划控制、控规编制需要与因尊重自然而留下来的各级流域空间概念结合进行一次检讨。
03
“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前瞻
湾区指一个海湾或若干个海湾。珠三角地区在明清之前可以叫湾区,现在则是三角洲。跟三角洲相关的曾经是城市经济区的概念——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这是珠三角所受政策干预最大的概念。另外,为克服港澳的行政问题,有一个名为“大珠三角”的经济地理概念。“粤港澳大湾区”与“大珠三角地区”为相同的经济地理区域概念,与“珠江三角洲”为相同的自然地理空间概念。“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是一个愿景地理概念,因为自明清之后,从严格意义上这个地区已经不是自然地理中的的“湾”了。
“珠江三角洲”变为“粤港澳大湾区”,与港珠澳大桥的建成有关系,否则珠三角只是一个A字形的区域。港珠澳大桥构成了两岸的联系,补充了形态上的完整性。
图 从“珠江三角洲”到“粤港澳大湾区”
至于国家的战略意图,“粤港澳大湾区”设定的是1个湾区,不是9座城市,相比“珠江三角洲”,它更强调区域一体性。
总体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有正面的鼓动性,比“珠三角”更国际化,更面向海洋,更强调区域一体化、整体性和国家性。“粤港澳大湾区”是在原来“珠三角”的基础上,由9座城市加港澳共同缔造的一个区域竞争的品牌。现在广佛之间各种合作关系也在发生微妙的改变,如何破除边界,跨境、跨城?
“粤港澳大湾区”的另一个解释就是所谓的“粤”。“粤”是一个非常强的文化,对应的英文是Canton。各个城市在制度、地理、经济、社会方面是割裂的,但它们有天然的文化粘合剂,包括广东话、广东的生活方式。粤语在国际上的联系也指向了国家的战略愿景:大湾区建得好,全球华人的家乡感就会更好。
多中心国际联系是粤港澳大湾区最显著的特点,制度势能是粤港澳大湾区独一无二的优势。
广东的万里碧道建设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广东曾经有一轮成功的绿道建设,促成了自行车回归,简称了城乡连续的线路。后来发起的南粤古驿道是一个人文的线性景观,现在发起的则是万里碧道。
万里碧道最早的目标包括三个水利目标和两个规划目标,与“城水耦合”目标高度一致。碧道的实施方式也比较接地气,因为它延续了绿道建设中由省级督导、由县级承建的规则。万里碧道的建设任务后来改成五个: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和水景观;另外还有一项提升任务,即共建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这个决策对城水耦合目标响应得比较充分。
图 珠三角碧道空间特色格局图
资料来源:广东万里碧道总体规划(2020-2035年)(征求意见稿)
广州、深圳、珠海主要依赖地方财政。在深圳做的几个案例中,都能识别到里面的水生态目标、水景观目标、水文化目标。希望可以用刚才的从断裂到耦合的目标去评估任何一个跟碧道有关的项目,谢谢大家!
供稿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袁奇峰: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广佛全域同城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徐士伟: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系统规划实践与思考 | 学术季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学术季 |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空间治理”专场会议要点集锦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点击进入学术季专题